巧用探究线索 解读儿童思维
日期:2023-12-11 15:19:17  浏览量:142

《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读书分享会

“读懂”儿童既是生成性课程的起点,又关乎课程方案的适宜性。教师要观察游戏中儿童的兴趣,从中发现儿童的探究行为所蕴含的意义,并准备适宜的环境、材料及启发性提问去拓展儿童的思维,以支持儿童下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阅读时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成性课程发展的模型,即“观察记录——解释思维——制定课程——行动计划——设计和实施探究激发方案——反思性评价”的探究循环,并为课程发展的每一步设计了相应的工具,指导教师在探究儿童想法的过程中,生成贴近儿童真实问题与思考的课程,指引儿童的深度学习!

金句摘抄

费芳:与儿童一起探究的过程,将促使你了解并珍视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对探索的渴望,以及他们使用材料的能力。采用生成性探究课程的教师认为,儿童有能力使用那些在一般的幼儿园教室里很鲜见的材料,比如,小油画笔、高品质画纸以及各种绘画颜料。教师通过示范向儿童介绍新材料,让他们不仅学会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材料,还会自主地、创造性地探索材料。当你尝试对儿童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时,你就能洞察如何结合儿童的探究焦点示范材料的用法。

张福英:教师对儿童思维的思考,你从观察记录中找出最有效地拓展儿童思维的行为。比如,儿童基于现有的知识运用某种策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策略给儿童的行为赋予了意义。

姚勤勤:开放性材料具有从一种用途向另一种用途转换的可能性。比如,一块积木可以变成一部电话、一种交通工具或一座房子。虽然开放性材料赋能儿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索,并独立地或与同伴合作来表征自己的想法,但是教师布置材料的方式将会影响儿童探索时的思维。

张丽红:尽管探究线索隐藏在儿童的游戏中,但是只要善于观察和反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总能从中发现一些大概念。在观察和规划课程的过程中,你能够识别出儿童的游戏中有哪些大概念值得探究,可以使用COI表格把儿童当前正在开展的游戏记录下来,辨别有价值的探究线索,并在恰当的时候提供激发方案。相关内容,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几章探讨。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这些不同的探究线索或并行不悖,或相互追随,但无论怎样都紧紧贴近儿童多样化的兴趣和理论。

张卫英:教师只能观察到儿童正在做什么和说什么,注意到他们语言和行为的细节。观察到儿童正在做什么,关注什么或说什么,有助于我们洞悉儿童的目标、策略以及他们用什么理论来解释当下吸引他们的现象

周雪红:当你决定关注儿童的言行以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和思维时,生成性探究课程的规划也就开始了。在刚开始进行游戏记录时,教师通常更关注儿童的发展性行为个性特征,可能存在的发展限制或突破性发展。

互动研讨

问题1:结合实际谈一谈你们班是如何创设生成性探究环境来支持幼儿的活动?

汝燕飞:我班以枯树枝为例,枯树枝是秋冬常见的自然材料,孩子在户外游戏时就很感兴趣,有的用树枝在地上画圈,有的用树枝拼搭,还有的将其当成宝剑......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于是,我们就一起把树枝带回了教室。当教师把树枝投放在美工区时,孩子用树枝进行贴画;把树枝当成花杆;给树枝涂上漂亮的颜色;用树枝绕毛线等等。在木工区,孩子们把树枝进行加工,做成各种装饰品。在益智区,树枝成为了孩子们数数、比较的好帮手。在扮演区,树枝可以成为“筷子”;可以成为“吸管”;可以成为“烤串”……

周静:在科学发现区的环境创设中,首先给予幼儿足够的活动空间,另外聚焦幼儿的问题,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用于观察与实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使用这些材料去感知、创造各种有关的现象,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记录表的填写,让幼儿生成新的问题,或验证自己的猜测。以有趣的磁铁为例,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我并不限制他们在科学区内活动,而是允许幼儿在整个活动室进行探索,同样的活动材料也扩大到了整个活动室,让他们自主探索活动室内物品的磁性,开放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乐于探索。

邱龙妹:创设生成性探究环境分为创设学习区、建立一日作息表、确定探究焦点,组建核心小组、进一步反思与探究。创设学习区首先围绕发展适宜性内容,其次需考虑灵活的空间——教师需要有意图地布置材料,激发幼儿探究:投放开放性材料——自然物;考虑儿童的能力——尊重儿童在探究活动中使用工具表征的能力;美感——布置不同的区域引导儿童自主进入学习活动。建立一日作息时间表是为儿童长期聚焦性探究活动留出时间以及明确一日活动流程。教师对于每个学习区的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反思与探究。

周双春:以树枝树叶为例,我们收集大小不一的树枝、树叶,孩子们观察它们的颜色,比较它们的大小,形状,在美工区域游戏中生成了不一样的雨伞,用细树枝当伞柄,伞骨,用树叶当伞的花纹,一把小伞在孩子们动手中得以实现

问题2谈一谈怎样从探究线索到课程方案的形成?

教师通过阅读学习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在线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都给同伴有了新的启示。

 

问题3:结合实例谈一谈你是如何通过解读幼儿的思维来完成课程计划的?

叶瑜琳:从本班的实际出发,设计既符合幼儿兴趣与需要,又能促进幼儿有益经验发展的活动。幼儿对不同领域经验的获得方式各有不同,教师需要分析幼儿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实施形式,比如在集体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活动、游戏体验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给予幼儿充分的课程体验。本月,我们班的孩子在玩沙过程中对沙子产生极大的热情,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疑问。首先通过谈话活动,了解到孩子们对沙子的已有经验。紧接着我们又通过多种感官探究沙子,发现了一些沙子的秘密。在感受过程中,通过加水实验让孩子们感受干沙和湿沙的区别。对沙子有了初步探索后,又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进一步探索沙子更多的秘密。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比较少,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和鼓励反复的与材料进行互动,将这些零碎的游戏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提升,才能启发幼儿继续探索沙子的故事。

杨薇薇:只要是儿童感兴趣的,与儿童解决真实问题有关的,能与儿童已有经验建立联系的儿童在行动中能够理解的知识都是有价值的,都可以成为生成性课程的内容来源。对于教师来说,我们需要从问题解决儿童理解能力和课程标准出发,框定知识学习的范围和课程内容的边界,并在儿童和知识之间搭建桥梁

刘微微: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行为背后的目的是否被解读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解读幼儿的行为后利用材料支持幼儿制定课程计划,帮助幼儿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在进行山坡游戏时,有部分幼儿能大胆地使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滑行的过程,另一部分幼儿就不愿意尝试或者尝试几次失败后就放弃了,此时活动计划就由此可能会中断。但是通过教师的观察和解读会发现,没有成功的原因可能是材料投放不合理,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持,因此只有给予不断地观察和解读,让幼儿不断地表达和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多角度的关注幼儿来完成活动。

周双春: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倾听、谈话、绘画等途径去寻找幼儿感兴趣的课程。教师需要保持一种灵敏的观察状态,对出现在幼儿身边的事物、生活中的现象、幼儿流露出的情感等保持敏锐的观察。通过观察幼儿的兴趣点。起初可以是个别幼儿的兴趣点,也可以是几个幼儿的兴趣点。教师通过观察推测,这个兴趣点的可行性,教师在观察的同时,要认真倾听幼儿的语言与对话。通过耐心积极的倾听,走进幼儿世界,了解他们的经验水平。比如,国庆前期,有幼儿在兴致勃勃地交流假期出游计划。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一个关于"旅行"的课程活动:认识地图和交通工具,学习看天气预报以及掌握时间概念,做旅行前的相关准备等等;假期回来后,幼儿分享旅行见闻,探讨不同城市的特色饮食、风俗文化、标志建筑等。

茆红娟: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敏感地发现儿童的需求、兴趣或是困惑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幼儿,走进幼儿的心灵。一次散步时,有几名幼儿发现地上掉落的无患子果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起来:有的说这是水果吧;有的说好像桂圆;还有的说是葡萄干.....儿拿着无患子果还玩了起来,可见他们对无患子较感兴趣,这是了解无患子的绝佳机会。于是我设计了“识”果、“寻”果、“玩”果等活动。在“识”果活动开展前,发动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找关于无患子的相关知识。“寻”果活动中,让幼儿继续到户外找一找无患子果,比一比谁找到的果子多等。在“玩果”活动中,根据无患子果的特点,设计搓泡泡、颜料滚滚乐等活动。相信幼儿在不断的发现、探究之后,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应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幼儿的不同选择,以开放的意识提供环境和材料给予物质上的支持。鼓励幼儿能放开手脚去玩、去说,使幼儿能在活动中不断获得灵感和心灵的满足。

阅读感悟

周静:《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这本书让我对“生成性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让我知道了生成性课程是基于教师对儿童兴趣和思维的仔细观察而生成的不断循环的学习机会。也是一个从观察到解释,再到提出问题,最终形成可以实施的且具有挑战性的多次循环的过程。这段概念中,多次提到观察,这让我深刻的了解到观察的力量和潜能,观察是课程的开端,是迈出课程规划的第一步。我们在观察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儿童的兴趣、了解儿童的发展,对儿童探究行为所蕴含的大概念有了初步认知,由此可以帮助我们规划适宜的课程以及教学方法,并准备适宜的环境、材料及启发性的问题去拓展儿童的思维,以支持儿童下一步的学习与发展,还可以帮助教师在指导孩子方面做出科学的决策,成为反思型教师。 

邱龙妹:书中多次提到了“生成课程”,在我的理解中生成课程是没有统一内容的课程,教师与幼儿密切链接在追踪幼儿兴趣点的基础上泛衍开来,幼儿成为课程内容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这也大大体现了生成课程活动内容、活动目标的宽泛性、动态性、灵活性,我们要把课程“还”给孩子,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小主人,自由地去感受、去发现、去成长!接下来,我将把理论学习与保教实践相结合,在接下去每一个章节的学习都将思考与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各个实际问题相结合,探求系统化、综合化、多样化的进阶阅读研修之路。

黄静静:通过阅读《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这本书,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就像是一位研究者,研究儿童的兴趣,研究儿童的行为,研究儿童的思维,从而生成儿童感兴趣的课程。本书的第一章作者就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儿童的探究课程创设一个适合的学习环境,以长期支持他们去探索、想象、创造、互动和解决问题。儿童学习的环境最好是灵动的,跟随儿童的兴趣不断地变化、设计,也就是生成型的探究环境,以此来满足儿童的需求,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兴趣不仅仅是他们行为的驱动力,也是他们认知发展的源泉。儿童往往会随着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自己的探究线索,从而展开一系列的探究过程。本书以大量的实例来讲述儿童是如何活动,教师应该如何捕捉儿童活动时的对话和行为,通过观察和思考儿童提出的问题,及时地发现他们的探究线索,做好记录,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形成探究方案。通过儿童的行为去看见儿童的所思所想,确定探究所需的材料,然后完成设计的课程活动,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儿童的探究过程,跟随儿童一起探索、分析、研究,及时调整儿童的活动帮助儿童明确探究目标,获得探究成果,促进发展。

最后,我想说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儿童的思维,理解儿童的世界,对我有一个积极的启发作用,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要认真探视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

汝燕飞:书中例举了不少相关的课程实践范例,结合平日进行的课程实践,自己有以下感悟。要懂得规划课程,需要及时转变观念。游戏和课程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知识是不断变化的。作为教师要不断挣脱束缚实践的陈旧概念,建构适应实践发展的新理念。教师作为研究者要有开放的意识,既要善于化理论为方法,又要善于化实践为理论。研究者要有效克服片面性、极端化,善于从各种不同的理论中汲取信息和能量,作用于课程的探究实践中。另外,从兴趣到思维,儿童的思维是无法一眼就被观察到的,我们唯有通过思考、解释儿童行为的意义去推断他们的思维,基于儿童的思维又能拓展儿童的思维,才能更好的观察到儿童真正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做出适宜的调整,从而挑战儿童,促使儿童所从事的游戏和探究情景中达到新的学习水平。鉴于书中的理论,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从孩子自发思维和行为共性与连续性中,寻找出幼儿思维的图式和发展顺序,通过连续观察,记录和对幼儿行为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后,为理解幼儿思维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读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教师可以在读书中沉下心来和幼儿真诚对话,用敏锐的眼睛探视幼儿的行为,分析幼儿的想法,解读幼儿的思维,和他们一起创造生成性探究环境,支持游戏需要,促进游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