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厍幼儿园数学区园本教研活动(五)
幼儿园数学区观察工具是教师科学评估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结构化的观察量表或记录表,教师能够系统记录幼儿在操作材料、解决问题、数概念理解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分析其逻辑思维、空间感知及合作能力的发展特点。
本次教研结合案例汇报与分组研讨策略与工具优化为主要内容,探讨如何通过观察工具优化数学区材料,调整教学策略,优化区域环境。从而提升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发展能力。
教研回顾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各班围绕数学区展开了深入的教育实践探索研究。如何系统记录和分析幼儿的具体表现,精准识别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科学优化数学区材料投放和活动设计,成为此次研究的核心内容。
为全面、准确地采集幼儿在数学区的操作数据,教师灵活运用便签法、图表法、核定法等多样化观察工具。便签法便于教师随时记录幼儿的即时行为与突发表现,以简短精炼的语句快速捕捉关键信息;图表法则通过直观的图形、数据,对幼儿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分类统计,使幼儿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一目了然;核定法通过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对幼儿在数学区的各项能力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这些工具相辅相成,帮助教师系统记录幼儿在数学区的具体表现,深入分析其逻辑思维、空间感知及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案例汇报:
教师们通过各年级教研组定期开展实践研讨,组织教师围绕数学区材料优化展开研究。以 “问题 — 观察 — 调整 — 成效” 为逻辑主线,借助便签法、图表法等工具,精准分析材料投放问题,通过调整材料类型、难度和投放方式,优化实践策略。教师在研讨中共享经验,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基于观察的数学区材料投放实践案例。
张丽红老师的《趣味钓鱼》通过多次调整材料,丰富了玩法,提升了幼儿的专注度和兴趣。
宋梦雪老师的《石头叠叠乐》通过更换材料和提供挑战,提升了幼儿的计数能力和叠放数量。
黄静静老师的《拼数字》通过增加感官吸引力和游戏化设计,显著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邱龙妹老师的《图形对对碰》通过改造材料,提升了幼儿的图形认知、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研讨归纳
基于
以上案例的分享与研讨,获得如下共识经验。
观察差异
:教师运用系统观察分析,
能清晰地
发现幼儿在数学区的逻辑思维、空间感知、合作能力等方面存在
的
个体差异。
个性策略
:针对幼儿差异
应
制定个性化教育策略,
可
通过趣味游戏、特色教具、小组任务,分别提升幼儿数概念、空间认知和合作能力。
分层投放
:
应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分层投放数学区材料,小班直观、中班具挑战、大班开放,满足不同发展需求。
情境设计
:在数学活动中融入生活情境与游戏元素
更能有效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上述
分享的
案例
中也发现了
存在的不足
,
主要有以下三点:
1.
材料设计局限:部分材料初期设计单一,如《趣味钓鱼》最初仅围绕颜色分类,《拼数字》材料种类单一,易使幼儿兴趣消退。
2.
材料耐用性差:像《趣味钓鱼》里的磁吸扣损坏影响游戏进行,反映出材料选择时对耐用性考虑不足。
3.
缺乏长期规划:案例多是基于短期观察调整材料,未体现出对幼儿数学学习发展的长期系统性规划。
四、
策略优化
小、中、大年级组分组讨论,提取共性策略,优化《检核表》与《观察工具
包
》,增强了其实操性,为教师在
各年龄段
数学区材料投放观察与调整方面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
五、总结展望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案例分享
研讨以及
观察工具的优化
探索等活动
,
对
提升
幼儿在数学区的
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探讨交流,颇有收获
。
活动中
教师们
鲜活的案例
展现了求真务实的教研态度
,
具体的交流思考体现了
团队协作精神。然而,
面对不同差异的幼儿,在区域材料优化促进幼儿发展的探索中
仍有
很多
进步空间
。
后续需要进一步强化观察工具的运用,深度挖掘幼儿在数学区活动中的发展需求,持续优化材料投放,并加强
同伴交流与互助研究,
在日常教学中灵活运用优化后的工具,精准观察幼儿行为,进一步挖掘幼儿数学学习需求,
富有
动态
地为幼儿
调整
材料。善于总结反思,加强
教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全面提升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质量。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落实有效观察,提升保教质量(一)